午后3时,暑气未消,盐湖区东城街道河东东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是一片繁忙。暑期公益课堂里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,与居民间的寒暄声交织在一起,勾勒出社区生活的鲜活图景。
人群中,一位扎着马尾辫的“90后”女性脚步匆匆,穿梭在河东东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。她不时驻足,与参加活动的居民交谈,额角的汗珠折射出阳光的温度。她就是河东东街社区党总支书记谭敏哲,也是河东东街社区的一名志愿者。在这片社区里,这位年轻的党总支书记早已成为居民心中温暖与希望的象征。多年来,她带领十多支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深耕基层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志愿精神,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“引航者”。
夏日午后,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,在河东东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凉亭地面投下斑驳光影。谭敏哲与几位老党员围坐在一起,手中捧着巴掌大的“小红书”轻声诵读。当读到“不忘初心”章节时,86岁的党员张淑春不禁抹了抹眼角,声音带着哽咽:“50多年前入党那天,我在党旗下宣誓的样子,到现在都清清楚楚。”凉亭里,夏末的暖风拂过,将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党员记忆,悄悄送入在场每个人的心底。
这本被党员们亲切称作“小红书”的口袋书,是党的理论知识的“浓缩版”,更是谭敏哲带领理论宣讲小组历时8个月精心打磨的“理论宝典”。
时间回到2022年初,为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群众心里、被大家理解接受,谭敏哲牵头组建了理论宣讲小组。组里成员都是平均年龄70余岁的党员,他们不畏严寒酷暑,一头扎进书海里。面对厚重的理论著作,他们查阅数百万字资料,逐字逐句研读,历经无数次商讨,将60余万字的理论著作反复筛选、提炼,原本1公斤重的原始材料,最终浓缩成20册便携读本。这些“口袋书”轻便易携、内容精炼,被赠送给社区党员干部后,成为大家学习党的理论的“掌中宝”,丰富了学习载体,极大激发了大家学习兴趣。
如今,翻阅“小红书”成了该社区党员的日常。张淑春虽年事已高,每天晚上仍会认真翻阅口袋书,摘抄笔记;24岁的党员柴小冰,每次参加主题党日活动时,都会和其他党员一起认真学习口袋书,并时常就其中的观点与党员们展开热烈讨论。“这些‘小红书’把党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摘录出来,让我能更快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,也让我对党员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”柴小冰的话语道出了年轻党员们的共同心声。
社区,是居民安身立命的居所,更是安放心灵的港湾。多年来,谭敏哲始终怀揣着对居民的深厚感情,全心投入社区文化建设,大力支持居民组建各类文化社团,让舞蹈的灵动、歌声的婉转、笔墨的韵味,成为社区里最动人的风景线,用文化的暖流浸润着每一位居民的心田。
近期,每周二下午3时,河东东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总会准时飘来《花开中国》的悠扬旋律。河东东街旗袍分会的队员们身着黑色舞蹈服,迈着从容优雅的步伐翩翩起舞,每一个转身、每一个定格,都透着对生活的热爱。这支成立于2020年的队伍,30余名成员年龄在60岁到83岁之间,平均年龄超过70岁。
“谭书记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固定的排练场地,让我们有空调吹、有水喝,还总想着法子帮我们解决难题。”该旗袍分会负责人欧俊英的话语里满是感激。这支旗袍队的日程安排得十分充实,每周二、四、五下午3时,队员们都会准时相聚,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。5年来,她们精心排练了《你在草原等着我》《杏花乐》《映山红》等7个风格各异的节目。每逢社区有文化活动,她们便化身为社区的志愿者,走进社区小广场,用精彩的表演给居民们带来欢乐。
在该社区活动室的墙上,一张清晰的课程表格外醒目,英姿梦幻队、开心女子俱乐部等社团的排练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。这背后,是谭敏哲无数次的协调调度。她常说:“大家聚在一起搞文化活动不容易,场地问题必须解决好,不能让这点事浇灭了大家的热情。”
多年来,谭敏哲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各个社团的排练现场。在舞蹈队,她时而帮忙整理道具,时而和队员们一起琢磨动作细节;为了让合唱团提升专业水平,她四处奔走,特意请来声乐老师义务指导;书法社要办展览,从策划布展到宣传推广,她全程参与,忙前忙后。
在谭敏哲的推动下,社区里的文化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,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,也成为社区文艺志愿服务的坚实力量。该社区居民李娜忍不住夸赞:“咱们社区的文化氛围真是越来越好了,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,邻里之间也因为这些活动更加亲近了,住在这里特别舒心。”
社区平安,是居民幸福生活的基石。谭敏哲将守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心头,组建多支志愿服务队,以贴心的举措、务实的行动,织密社区安全防范网,让安全感成为社区居民最踏实的日常。
“说说网络防诈骗,诈骗手段不断变,我们教你来识骗,头脑清醒不贪婪……”夏日的傍晚,河东东街社区小广场上,一段朗朗上口的反诈快板吸引着不少居民驻足聆听,阵阵掌声伴着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。这个由居民自编自演的节目,背后离不开谭敏哲的精心打磨,她既是节目构思的“策划者”,也是排练场里的“总导演”。
为了让反诈宣传入脑入心,谭敏哲召集志愿者集思广益,最终决定用快板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。从编写快板词开始,她就绞尽脑汁,将刷单返利、冒充客服等常见诈骗手段及防范妙招巧妙融入其中,力求内容既生动有趣又实用管用。那段时间,她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,桌上的快板词改了十几稿,每一个韵脚、每一句台词都反复推敲。
如今,这个反诈快板节目已成为社区宣传的“明星产品”,通过“社区文艺志愿服务宣传队”在各小区巡回展演,让防范诈骗的意识随着明快的节奏走进千家万户。居民任保才说:“谭书记带头编的快板听得懂、记得牢,现在遇到可疑情况,脑子里马上就冒出那些防范口诀。”
除了创新宣传形式,谭敏哲更注重在实处下功夫,筑牢社区安全的“防火墙”。7月9日午后,谭敏哲带着治安巡逻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来到民生华庭小区,逐家检查该小区门口超市、水果店等商铺的消防设备。“灭火器压力要定期看,应急通道可不能堆东西。”她一边仔细查看灭火器的压力表,一边叮嘱店主注意日常安全防范。这样的安全隐患排查,在辖区内的门店已成常态。
在谭敏哲的带动下,社区里的志愿服务力量不断汇聚。“治安巡逻志愿服务队”穿梭在小区的各个角落,用脚步丈量着社区的平安;“法治宣传队”通过讲座、情景剧等多样活动,让法律意识悄然融入居民生活。
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,这份传承千年的美德,在河东东街社区被谭敏哲诠释得淋漓尽致。每逢传统节日,她总能带着志愿者们,将浓浓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居民心坎上,让敬老爱老的新风尚在社区悄然蔓延,也让更多人感受到“家”的温度。
端午节前夕,社区食堂里早已粽叶飘香、笑语盈盈。谭敏哲正带领着志愿者们埋头包粽子,翠绿的粽叶在她手中灵巧地翻转,转眼间就成了一个个饱满的粽子。“李奶奶牙口不好,她的粽子要煮烂些”“王爷爷喜欢咸口的,多放点肉”……她一边包着粽子,一边细心地叮嘱着,每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到入微,仿佛在为自家长辈准备节日美食。
民生花庭小区的独居老人刘英(化名),今年84岁,是谭敏哲记挂在心的重点关怀对象。平日里,谭敏哲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为老人理发、打扫卫生,让老人的生活环境干干净净。遇到端午、中秋等节日,她更是不忘给老人打电话、发微信,问问近况,聊聊家常,让独居的老人不孤单。老人常说:“谭书记比亲人还贴心,有她在,我心里踏实。”
这样的敬老志愿服务,在河东东街社区早已成为常态。春节时,她组织志愿者送春联上门,让墨香带着祝福飘进每家每户;元宵节,将一碗碗热腾腾的汤圆送到老人手中,甜在嘴里,暖在心上;重阳节,她牵头为老人们办起热闹的寿宴,看着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,谭敏哲觉得所有的忙碌都值得。
谭敏哲的关爱,不仅停留在社区老人身上,还延伸到了奔波在大街小巷的户外工作者。去年年底,她组织社区志愿者在摸排辖区门面时,了解到辖区的外卖员、保洁员等户外工作者常常面临喝水难、休息难的问题,便立即组织志愿者设立了“暖心驿站”。驿站里,饮水机、微波炉、沙发、空调一应俱全,为他们提供热水、充电和休息的场所。60岁左右的辖区保洁李引绒常说:“累了能在驿站歇歇脚,喝口热水,心里别提多舒坦了,谭书记真是把我们的难处都看在眼里、记在心上。”
在谭敏哲的带动下,河东东街社区里“人人争当志愿者”的氛围愈发浓厚。18岁的吴婧涵刚高考结束,就主动加入到社区志愿服务的队伍中。“看到谭书记和其他志愿者们为大家忙碌的样子,我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,为社区出份力。”像吴婧涵这样被感染加入志愿服务的居民还有很多,他们让社区的温暖力量不断壮大。
从节日里的贴心关怀,到日常中的点滴帮助,谭敏哲用实际行动让社区变成了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。在这里,老人们有人牵挂,户外工作者有人关怀,年轻人积极奉献,每个人都在这份温暖中收获着幸福与感动,而这份温暖,也正成为河东东街社区最动人的底色。
运城日报、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例:“运城新闻网-运城日报 ”。
凡本网未注明“发布者:运城新闻网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